财政动态
抢抓战略机遇 政策资金引导 推动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象山主体区高质量发展——访象山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董连胜

来源:市财政局来源:宁波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20-10-12 17:05 阅读次数:

字体:[ ] 视力保护色:

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于2018年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象山县作为主体区承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智慧科技、海洋旅游(影视休闲)、渔港经济等四大功能区块建设,占示范区总面积的70.5%。2019年,示范区主体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05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66个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列入《浙江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总投资742.4亿元;9个项目列入示范区标志性项目,总投资143.2亿元。

近年来,象山财政紧紧抓住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象山主体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切实提高财政支持效率,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创新发展。近日,《宁波财税与会计》就此专访了象山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董连胜。



《宁波财税与会计》:目前,象山正在大力推进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体区建设。请董局长为我们介绍一下象山财政是如何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

董连胜:象山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海洋经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为主体区及海洋强县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方面,不断探索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助力海洋科技相关产业长远发展。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重点支持海洋经济企业培育、先进装备改造、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等。从海洋科技方面看,2018年安排2亿元“智慧制造”专项资金,大力推进以大数据、大平台应用为主的智能经济产业体系构建。2019年设立“天使基金”项目,综合运用创业投资、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形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截至目前共兑现财政资金2.78亿元,惠及企业1456户次。象山财政还每年落实 4000 万元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和 1000 万元工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智能制造、“机器换人”、工业强基等技术改造项目的补助,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比如对春华汽配等 22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出台科技金融、技改补助、研发费补助等专项政策,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从海洋装备产业看,去年全年实现规上海洋装备工业产值90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规上海洋装备工业产值66.8亿元, 海洋装备产业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2019年,中石化、浙江新乐造船、宁波日月重工、中车滨海装备等一批有实力、效益好、后劲强的财源项目纷纷落户象山。投资102亿元的中船海上风电智能化装备产业园项目拟于今年10月落地动建;投资85亿元、全市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国电象山1#启动地质勘察;总投资10亿元、年产值20亿元的大型海上风电关键部件生产企业日星大中庄区块扩建三期正在投入试产。从海洋新材料产业看,现在也已经逐渐形成板块。2019年,象山实现规上海洋新材料产业产值21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规上海洋新材料产值15.5亿元,增长势头迅猛。目前,象山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达42家,形成了以激智、勤邦为代表的光学薄膜产品板块,以钰烯为代表的防污防腐产品板块和以博禄德为代表的电子通讯产品板块,投资额达百亿的中化国际膜产业基地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拟打造成中国高性能膜材料研发及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

另一方面,努力盘活海洋文旅产业资金,带动区块发展。从文旅产业看,每年安排上亿元的文化产业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稳步推进文旅产业项目。2018-2019年,完成亚帆基地、阿拉的海水上乐园等项目落地15个,总投资45亿元;实现浙江广电三期项目等项目动建13个,总投资65亿元;实施中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续建7个,总投资26亿元。据统计,2019年象山实施投资额在千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72个,累计完成投资40.15亿元,同比增长11%;新增签约旅游项目16个,计划投资额达211亿元。另外,我们还积极探索文旅整合发展路径,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每年统筹安排1亿元旅游发展资金,用于旅游基础配套、规划设计、营销策划等方面的补助和奖励,力争旅游业跨越式发展。2019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6亿元,同比增长18%,居全市第一。象山也顺利完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成功入选省首批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培育单位,荣列2019年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五名。从影视产业看,重点围绕象山影视城,逐渐将象山影视文化产业区建设成为东方影视名城。自2005年象山影视城开城以来,象山先后投入15.95亿元,目前累计在册落户企业1400家,财政累计兑付各项奖励资金3.3亿元,有力支持象山影视文化的发展。2019年,象山影视城接待游客280万元人次,接待剧组369个;产业区创收25亿元,同比增长54.7%;实现税收1.5亿元,同比增长74.7%。


《宁波财税与会计》:除了资金的支持,财政政策的落实也是象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请董局长为我们介绍一下财政政策引导助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举措。

董连胜:2018年12月,宁波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总体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2019年9月,象山出台了《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体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到今年年底象山主体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生态高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高效便捷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象山财政积极落实各项部署,细化财政支持海洋经济相关政策,为象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是加强财政政策供给,助推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联合县金融办研究制定出台《“凤凰行动”象山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加快推动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对企业近5年来对地方形成综合贡献为5亿元以上的,给予相应的贡献人因完成股份制改造而导致成本增加部分100%的补助。出台《象山县开放型经济扶持政策实施细则》,对进出口规模增加、参加会展的、跨境电商贸易有突破的、招商引贸的等等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扶持。出台“绿色制造”相关政策,对获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制造体系示范称号的企业给予50万元、25万元的补助资金等,淘汰污染落后生产设备,推进象山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绿色制造发展水平。2019年,宁波茸发新材料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落户象山,预计总投资近1.2亿元。落实中央专项资金2930万元,保障“甬利”号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项目落地动建。支持有关部门积极探索渔船公司化经营模式,组建渔业管理公司19家,去年实现渔业捕捞量35万吨,支持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海洋生物企业发展,助力培育形成了以希诺亚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工程小微企业群。2019年全年象山海洋渔业产值达到60亿元,水产品加工产值42亿元。

二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减轻海洋实体经济负担。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有力支持象山海洋实体经济的发展。在2019年共减免28亿元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减免税收14.43亿元,其中改善民生政策减免3.39亿元、鼓励高新技术减免3.35亿元、支持金融资本市场减免2.9亿元。继续减少灵活就业缴费基数、停征职工医保基金及对部分行业社保费执行两个月阶段性降费等,今年上半年减免各项缴费2.3亿元。

三是探索新型科技金融支持方式,保障创新驱动要素供给。出台《象山县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修订)》,设立科技“风险池”、“科银保”、科技信贷担保等贷款方式,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科技贷款额度,鼓励企业利用科技贷款加大研发投入,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联合相关部门出台《象山县“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支持引进培育涉海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对入选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和团队,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支持。


《宁波财税与会计》:象山县作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体区,自然承担着“主体”的责任。象山提出要建设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海洋绿色协调发展大平台”。那么,象山财政下一步将如何助力推动实现这一目标? 

董连胜:下一步,象山财政将继续支持主体区深入实施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围绕探索海洋资源要素市场配置机制、提升海洋科技研发与产业化水平、创新海洋产业绿色发展模式三方面示范方向,大力支持象山主体区全方位突破,不断开创宁波现代化滨海城区建设新局面。

一是重点保障绿色发展平台。目前,象山财政正在研究设立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体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计划每年安排10亿元以上全力支持主体区建设。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体区建设财力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海洋产业高端化发展、滨海城市高水平建设、海洋生态高标准保障,助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海洋强县建设的重要功能平台。

二是持续投入整治修复海洋生态。财政采取多项措施,加大资金统筹管理力度,投资2亿元用于沿海海岸带修复整治,投资1.3亿元用于东门岛生态保护。另外投资1.76亿元的花岙岛“蓝色海湾”保护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投资2.7亿元的西沪港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已上报自然资源部审批。积极争取国家渔船转产转业政策扶持,发挥油补资金调拨作用,大力推进船舶报废拆解,支持沿海渔民减船转产,减少近海渔业资源捕捞量,加快恢复沿海渔业资源。

三是助力推动海洋文化保护工程。深入挖掘海洋渔文化资源,以统筹资金建设和运营中国海洋渔文化展示馆为抓手,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利用象山丰富的滨海资源和海洋健身与竞技项目资源开发潜力,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与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建设中国浙江海洋运动中心(亚帆中心)和半边山沙滩排球竞技项目,为2022年杭州亚运会打造一个能够满足举办国际A级海上运动的绿色竞技平台,并探索后亚运时期海洋运动中心的市场化运营模式。


通讯员:金国良

编辑:史翰斌

(本文来源于《宁波财税与会计》2020年第4期)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