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债券发行
2021年宁波市地方政府再融资一般债券(一期)信用评级报告

来源:市财政局来源:宁波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21-01-15 15:18 阅读次数:

字体:[ ] 视力保护色:

评级结果:

债券名称

发行规模

期限

信用

等级

2021年宁波市地方政府再融资一般债券(一期)

62.00亿元

7年

AAA

评级时间:2020年1月14日


本次评级使用的评级方法、模型:

名称

版本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方法

V3.0.202006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模型

V3.0.202006

注:上述评级方法和评级模型均已在联合资信官网公开披露


本次评级模型打分表及结果:

指示评级

aaa

评级结果

AAA

评价内容

评价

结果

风险因素

评价要素

评价

结果

经济及政府治理风险

B

经济实力

地区经济规模

2

地区经济发展质量

1

政府治理水平

2

财政实力及债务风险

F1

财政实力

2

债务状况

1

调整因素和理由

调整

子级

外部支持

--

注:经济及政府治理风险由低至高划分为A、B、C、D、E、F共6个等级,各级因子评价划分为6档,1档最好,6档最差;财政实力及债务风险由低至高划分为F1-F7共7个等级,各级因子评价划分为7档,1档最好,7档最差;财政及债务指标为近三年加权平均值;通过矩阵分析模型得到指示评级结果


分析师:郝一哲  李  坤  夏妍妍  兰雅

汪宜徽  霍正泽  黄静轩

邮箱:lianhe@lhratings.com

电话:010-85679696

传真:010-856792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2号中国人保财险大厦17层(100022)

网址:www.lhratings.com


评级结论

基于宁波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强的财政实力、良好的政府治理,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资信”)认为2021年宁波市地方政府再融资一般债券(一期)(以下简称“本期一般债券”)到期不能偿还的风险极低,确定2021年宁波市地方政府再融资一般债券(一期)的信用等级为AAA。


评级观点

1.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杭州湾南岸,是浙江省副省级城市、国家计划单列市,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得到省政府和中央政府多方面的大力支持。

2.近年来,宁波市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基础良好且持续改造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宁波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3.近年来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持续增长,综合财力不断增强,财政自给率较高,对上级补助依赖一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未来房地产市场波动可能对基金收入产生一定影响。

4.近年宁波市政府债务负担一般,2019年受益于土地出让收入增长,政府债务率明显下降,且宁波市建立了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总体债务风险可控。

5.本期一般债券的偿债资金纳入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对本期一般债券的保障程度高。


基础数据:

项目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9842.94

10745.46

11985.00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7.8

7.0

6.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24017

132603

143157

三次产业结构

3.2:51.8:45.0

2.8:51.3:45.9

2.7:48.2:49.1

工业增加值(亿元)

3266.7

3730.8

399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009.6

--

--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3.5

3.6

8.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047.8

4154.9

4473.7

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亿元)

7600.1

8576.3

9170.3

城镇化率(%)

72.4

72.90

73.60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8233

52402

5698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合计(亿元)

1245.29 

1379.69 

1468.51 

其中:税收收入(亿元)

1043.95 

1178.68 

1217.5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率(%)

10.9

10.8

6.4

上级补助收入(亿元)

161.59

144.82

180.7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亿元)

1919.88 

2106.48 

2327.5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合计(亿元)

1410.60

1594.10

1767.89

财政自给率(%)

88.28

86.55

83.07

政府性基金收入合计(亿元)

748.31

999.24

1951.57

地方综合财力(亿元)

2155.18

2523.75

3600.82

地方政府直接债务余额(亿元)

1543.55

1807.30

1921.50

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亿元)

1947.00

2037.00

2158.35

地方政府负债率(%)

15.68

16.82

16.03

地方政府债务率(%)

71.62

71.61

53.36

注:地方政府债务率按照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除以地方综合财力计算所得,其中地方综合财力按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合计、政府性基金收入合计和上级补助收入加总计算

资料来源:宁波市统计公报、宁波市本级和全市财政决算、宁波市政府债券信息披露文件、宁波市财政局提供等


评级历史:

债项信用等级

评级时间

项目小组

评级方法/模型

评级报告

--

--

--

--

--

 

声 明

一、本报告引用的资料主要由宁波市财政局提供,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资信”)对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二、除因本次评级事项联合资信与宁波市财政局构成委托关系外,联合资信、评级人员与宁波市财政局不存在任何影响评级行为独立、客观、公正的关联关系。

三、联合资信与评级人员履行了实地调查和诚信义务,有充分理由保证所出具的评级报告遵循了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符合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要求。

四、本报告的评级结论是联合资信依据合理的内部信用评级标准和程序做出的独立判断,未因宁波市财政局和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的不当影响改变评级意见。

五、本报告用于相关决策参考,并非是某种决策的结论、建议。

六、本次信用评级结果仅适用于本期债项,有效期为本期债项的存续期;根据跟踪评级的结论,在有效期内信用等级有可能发生变化。


2021年宁波市地方政府再融资一般债券(一期)信用评级报告


一、主体概况

宁波市,简称“甬”,是浙江省副省级城市、国家计划单列市。宁波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舟山群岛,南靠台州,西接绍兴,北濒杭州湾,宁波港是国内著名的深水良港。宁波市全市陆域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8355.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为1678公里,下辖海曙、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奉化6个区,宁海、象山2个县,慈溪、余姚2个县级市。截至2019年底,宁波市全市户籍人口608.5万人,常住人口854.2万人,城镇化率73.6%。2019年,宁波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85.10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4.32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982元,比上年增长8.7%。

宁波市人民政府驻地: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宁穿路2001号。

二、宏观经济运行状态

1. 宏观经济运行

2020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进一步复苏,供需全面回暖,物价涨幅有所回落,就业压力有所缓解,财政收支有所改善。当前全球疫情依然在蔓延扩散,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将继续发展演变,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

经济保持逐季复苏势头。由于中国疫情控制迅速,经济在2020年一季度出现暂时性大幅下滑后,二季度即开始复苏,前三季度实现正增长,GDP累计同比增长0.7%,其中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同比增长3.2%、三季度同比增长4.9%,经济保持逐季复苏势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累计同比增长2.3%、0.9%和0.4%,全面实现正增长。

表1  2017-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主要经济数据

项目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前三季度

GDP(万亿元)

83.2

91.9

99.1

72.3

GDP增速(%)

6.9

6.7

6.1

0.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6.6

6.2

5.7

1.2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7.2

5.9

5.4

0.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10.2

9.0

8.0

-7.2

出口增速(%)

10.8

7.1

5.0

1.8

进口增速(%)

18.7

12.9

1.6

-0.6

CPI增幅(%)

1.6

2.1

2.9

3.3

PPI增幅(%)

6.3

3.5

-0.3

-2.0

城镇失业率(%)

3.9

4.9

5.2

5.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6.5

5.6

5.0

-0.3

公共财政收入增速(%)

7.4

6.2

3.8

-6.4

公共财政支出增速(%)

7.7

8.7

8.1

-1.9

注:1. GDP总额按现价计算;2. 出口增速、进口增速均以人民币计价统计;3. 增速及增幅均为累计同比增长数,GDP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实际增长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名义增长率;4.城镇失业率统计中,2017年为城镇登记失业率,2018年开始为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值为期末数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国家统计局和Wind数据整理

经济结构改善,消费贡献提升。2020年三季度,消费支出对GDP增速拉动由二季度的-2.35%回升4.06个百分点至1.71%,净出口对GDP增速拉动由二季度的0.53%上升至0.64%,投资对GDP增速拉动由二季度的5.01%下降至2.55%。虽然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但三季度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显著提高,经济结构较二季度有所改善,内生增长动力加强。

消费持续改善,季度增速由负转正。2020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显示了随着疫情控制、经济逐步恢复以及就业继续好转,居民消费信心增加。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转正,制造业投资降幅收窄。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实现年内首次转正,而1-8月份、上半年和一季度投资分别同比下降0.3%、3.1%和16.1%。从三大投资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制造业投资逐步恢复,房地产投资加快。具体看,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2%,上半年为同比下降2.7%;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6.5%,较半年降幅(11.7%)显著收窄;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5.6%,上半年为同比增长1.9%。

进出口逐季回稳,出口韧性较强。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3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8%。其中,出口1.8万亿美元,同比下降0.8%;进口1.5万亿美元,同比下降3.1%。一至三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分别为-13.4%、0.1%和8.8%,呈现一季度大幅回落、二季度止跌企稳、三季度全面反弹的逐季回稳态势。

复工水平不断提升,工业生产逐季回升。截至2020年9月下旬,有73.2%的企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八成以上,较6月中旬上升4.8个百分点,部分企业持续满负荷生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情况整体接近正常水平。1-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2%;分季度看,一季度下降8.4%,二季度增长4.4%,三季度增长5.8%。1-9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4%,较1-3月下降36.7%、1-6月下降12.8%的降幅大幅收窄。

CPI涨幅回落,PPI降幅收窄。2020年前三季度,CPI累计同比上涨3.3%,涨幅较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食品价格涨幅回落是其主要原因;PPI累计同比下降2.0%,降幅较上半年扩大0.1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降幅较多是主导因素。在疫情防控成效显著、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恢复的作用下,市场供求关系总体稳定。

社融增量逐季下降,M2增速有所回落。2020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280.1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5%,较上年末增幅(10.7%)显著提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从增量上看,前三季度累计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9.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9.0万亿元。分季看,一、二、三季度社融增量分别为11.1万亿元、9.8万亿元和8.8万亿元,呈逐季下降的趋势,其中银行信贷、企业债券融资以及政府债券融资均呈逐季下降的特点,显示货币政策在回归常态。货币供应量方面,9月末M2余额216.4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9%,较6月末增速(11.1%)略有下降。同期M1余额60.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1%,较6月末同比增速(6.5%)继续加快,表明经济活跃度上升,消费回暖。

财政收入继续下降、收支缺口更趋扩大。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万亿元,同比下降6.4%,降幅较二季度(10.8%)有所收窄。其中税收收入11.9万亿元,同比下降6.4%;非税收入2.2万亿元,同比下降6.7%。同期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5.5万亿元,同比增长3.8%,较前二季度(-1.0%)转为正增长。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5万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二季度(5.8%)显著缩小。其中中央本级累计支出2.5万亿元,同比下降2.1%;地方本级累计支出15.1万亿元,同比下降1.9%。从支出结构看,前三季度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2.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4万亿元)、农林水支出(1.6万亿元)和债务付息支出(7351.0亿元)为正增长,其余支出同比皆为下降。财政支出增长方面主要集中于保障基本民生、疫情防控和重点领域支出。2020年前三季度公共财政收支缺口3.4万亿元,较二季度缺口(2.0万亿元)继续扩大,主要是受到疫情冲击,财政收支形势比较严峻。

就业压力有所减缓,城镇居民收入实际降幅继续收窄。2020年前三季度,在服务业和制造业逐步恢复,中小微企业经营持续改善的作用下,就业压力有所减缓。9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4%,较6月(5.7%)略有回落,就业形势较疫情初期有所好转,但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企业用工需求偏弱,总体就业形势仍然较为严峻。2020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万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2.8%,名义增速比上半年回升1.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速为-0.3%,降幅较上半年(2.0%)大幅收窄,为消费回暖提供了主要动力。

2. 宏观政策环境

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宏观政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六稳”“六保”为中心,促进经济恢复,逆周期调节政策成效显著。

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模减税降费,增加有效投资。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实现减税降费累计2.09万亿元。其中,新增减税降费1.37亿元,翘尾新增减税降费7265亿元,对纾解企业困难、稳定市场主体、支持复工复产和平稳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国债4.80万亿元,较上年同期(2.99万亿元)大幅增长;发行地方政府债券5.6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4.18万亿元)增长35.89%。专项债资金重点支持“两新一重”领域基建,增加有效投资,增加其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及比例,允许地方法人银行使用专项债补充资本金。同时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加大对地方“三保”的财力支持和“两新一重”及补短板项目的资金支持,截至2020年9月底,在实行直达管理的1.70万亿元资金中,各地已将1.57万亿元直达资金下达到资金使用单位,形成实际支出1.02万亿元,占中央财政已下达地方资金的61.2%。

货币政策回归,融资成本有所回升。2020年三季度央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引导资金更多的流向实体经济,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强化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1-9月份三次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1.75万亿元,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净投放中期流动性4100亿元,满足金融机构合理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在此基础上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季节性因素和政府债券发行等因素,维护短期流动性平稳。利率方面,前四个月在政策推动下贷款利率明显下行,5月以来,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经济复苏态势良好,央行的政策利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均保持稳定,债券市场发行利率有所回升。2020年9月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加权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4.34%、5.21%和4.52%,较6月(分别为4.14%、5.11%和4.04%)均明显回升。

3. 宏观经济前瞻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以下简称“会议”)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及不确定性较大,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会议强调,下半年要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政策导向下,未来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货币政策一方面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二是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在以上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四季度中国经济将进一步修复,结构或将进一步改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出口增速依然保持较强的韧性,投资内部结构将优化、制造业投资贡献将有所提升。

投资方面,四季度结构继续改善,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将加强。2020年四季度制造业投资单月投资依然有望保持正增长,但8月制造业投资单月增速或已经是2020年最高增速,全年累计增速难以转正。房地产投资方面,自7月以来房地产政策持续收紧叠加信贷政策收紧,综合考虑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持续负增长、施工面积增速有所回落,预计四季度房地产投资存在下行压力。基建投资方面,从资金方面看,2020年尚剩余407亿元一般债券和1848亿元专项债券,新增地方债规模将会是全年最低水平;从经济增长动力来看,8、9月制造业投资呈现加速迹象、消费也有加速修复的迹象,经济内生修复动力加强,再度大力拉动基建投资的必要性下降。因此,综合资金和经济增长力看,四季度基建投资难有更出色表现,单月增速或将进一步下降。

消费方面,四季度消费将继续保持向好的趋势不变。冬季疫情的反复可能会对消费造成波动,但北京及青岛区域疫情的快速控制,给居民带来信心,使得消费波动减小。持续改善的就业环境以及居民收入的恢复增长、疫情对聚集性消费的限制逐步消退叠加居民对疫情控制的信心,支撑消费增速继续向上修复的趋势不变,但高于去年同期的失业率以及不及GDP增速的居民收入会压制消费的快速上升。整体来看,在四季度疫情不出现大范围暴发的情况下,消费增速将以较为温和的速度进行恢复。如果四季度出现大范围的疫情暴发,将会打断消费的恢复趋势。

进出口方面,预计年内出口增速依然保持较强的韧性。一方面,随着冬季全球第二波疫情的暴发,防疫物资需求短期内依然较为旺盛,支撑中国出口增速;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逐步恢复,海外需求上升支撑中国出口增速,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贸易同比增长将下降3%,较三季度收窄4个百分点;从主要发达经济体制造业PMI来看,经济也将处于逐步恢复的状态。

三、区域经济实力

1.区域发展基础

宁波市是浙江省副省级城市、国家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一带一路”建设交汇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市地理位置优越,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陆、海、空综合交通运输网。海运方面,宁波市是我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和“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宁波港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内外辐射便捷,向内直接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是中国沿海向欧洲、美洲、大洋洲等港口远洋运输辐射的重要集散地。截至2019年底,宁波港域拥有港口泊位341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110个。2019年,宁波舟山港1货物吞吐量11.2亿吨,同比增长3.3%,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宁波港域完成吞吐量5.8亿吨,同比增长1.3%;全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2753.5万标箱,同比增长4.5%,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其中宁波港域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17.0万标箱,同比增长4.3%。铁路方面,萧甬铁路复线和甬台温铁路为宁波市主干铁路,北仑铁路、洪镇铁路、余慈铁路为支线,外连浙赣线、沪杭萧甬铁路线,内通宁波港区,接通全国的铁路网。2019年,宁波市铁路客运量6197.9万人次,同比增长7.9%;铁路货运量2835.0万吨,同比增长5.4%。公路方面,宁波绕城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甬舟高速公路、甬台温复线高速、穿山疏港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的穿境而过,2019年底,宁波市公路总里程11374.7公里。2019年,公路客运量3829.0万人次,同比变化不大;公路货运量35757.0万吨,同比增长10.3%。航空方面,宁波市拥有栎社国际机场,2019年客运量首次突破1200万人次,达到1241.4万人次,同比增长5.9%;同期,货运量17.1万吨,同比增长2.4%。

宁波市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海洋资源方面,宁波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滩涂、海岛岸线、渔业、近海及海岸湿地等资源,海域面积达8355.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为1678公里,约占浙江省海岸线的四分之一。旅游资源方面,2019年底,宁波市全市共有4A级以上景区34处,其中5A级2处;共有星级酒店102家,其中五星级21家。2019年,宁海县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建设为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2017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的批复》(浙政函〔2017〕97号),要求以宁波梅山新区为核心载体,以港口互联互通、投资贸易便利化、产业科技合作、金融保险服务、人文交流为重点,积极打造“一带一路”港航物流中心、投资贸易便利化先行区、产业科技合作引领区、金融保险服务示范区、人文交流门户区,努力建成“一带一路”倡议枢纽城市。同时,宁波市是全国首个“17+1(中东欧17国+中国)”经贸合作示范区。2018年2月,国务院发布同意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提出充分发挥宁波的区位优势、民营经济优势和开放发展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着力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民营经济创新创业新高地,努力把宁波高新区建设成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创新创业生态优化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先导区、城市群协同创新样板区、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2020年9月,国务院印发《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明确提出宁波片区建设链接内外、多式联运、辐射力强、成链集群的国际航运枢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油气资源配置中心、国际供应链创新中心、全球新材料科创中心、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总体来看,宁波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海洋资源丰富,为其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随“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宁波市区域经济发展和财政实力增长具备一定潜力。

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过去十年,宁波市经济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5125.82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1985.00亿元,经济总量在浙江省内仅次于省会杭州市,同时2019年跃居计划单列市第二。2019年,宁波市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8%,较全国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4315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20752美元)。2012年以来,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内体制机制改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宁波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预计宁波市经济仍可保持平稳增长。

图1  宁波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宁波市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等

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宁波市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9-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由4.4:53.3:42.3调整为2.7:48.2:49.1,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升,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9年,宁波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2亿元,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783亿元,同比增长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80亿元,同比增长7.6%。

近年来,宁波市工业生产基础良好,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2017-2019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3266.7亿元、3730.8亿元和399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6%、6.3%和6.4%,以汽车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电工电器业等为支柱产业,民营经济和外贸经济较为活跃。宁波市积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在全市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制造2个世界级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4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6个国内领先的千亿元级产业集群。2019年,绿色石化、汽车零部件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新型功能材料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单。2019年底,宁波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21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170.7亿元,同比增长7.3%,高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9个百分点。此外,近年来,宁波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工业互联网等核心产业,加快发展5G商用、北斗应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产业,积极培育跨境电商、新零售等新兴服务业态。2019年,宁波市出台了数字宁波建设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举办了首届世界数字经济大会,建成5G基站3000多个,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1%,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7%。

宁波市服务业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为主。2017-2019年,宁波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427.3亿元、4932.0亿元和588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8.1%和7.6%。2019年,宁波市海铁联运箱量同比增长34.5%,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1200万人次,快递业务量超过16亿件,入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首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获评国家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建成全国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6.2%;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超过两万亿元,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7.2%。房地产市场方面,2017-2019年,宁波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为1543.6万平方米、1624.4万平方米和1714.6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5.5%、5.2%和5.6%。

投资、消费和进出口

2017年,宁波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9.6亿元,同比增长3.5%;2018-2019年,宁波市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3.6%和8.1%。近年来,宁波市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3.3%、10.5%、7.5%和7.3%。

消费是宁波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促进消费、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等政策背景下,消费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速略有放缓。2017-2019年,宁波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4047.8亿元、4154.9亿元和447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4%、8.1%和7.7%。消费规模的持续扩大主要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促消费政策的实施。2017-2019年,宁波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8223元、52402元和56982元,同比分别增长8.0%、8.6%和8.7%。2019年11月,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宁波市建设国际消费城市实施方案》,提出丰富进口消费品供给、做大做强特色贸易平台载体、建设多层次特色化区域商圈以及鼓励发展新零售业态等,政府将给予专项资金等政策支持。此外,2019年宁波市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启动改造提升132家,完成96家。

宁波市是重要的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征。2017—2019年,宁波市口岸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3839.55亿元、16016.5亿元和17086.4亿元,增速分别为18.5%、15.8%和6.7%;外贸自营进出口额分别为7600.1亿元、8576.3亿元和9170.3亿元,增速分别为21.3%、12.9%和6.9%。从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6.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从区域看,对欧盟和东盟的进出口额分别为1703.6亿元和87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和20.5%;对美国的进出口额为1422.9亿元,同比下降7.6%。全年完成对一带一路沿线65国进出口额2633.6亿元,同比增长17.0%,其中对中东欧17国进出口额284.8亿元,同比增长8.4%。

2020年1-9月,宁波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62.3亿元,同比增长1.9%,较上半年回升2.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2.1亿元,同比增长2.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038.4亿元,同比增长0.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91.8亿元,同比增长3.1%。同期,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57.3亿元,同比增长2.4%,比上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比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8.5%、7.7%和6.0%。

整体看,近年来宁波市经济平稳增长,工业基础良好,工业生产持续转型升级,并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宁波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3. 区域金融环境

2019年底,宁波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0857.8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566.9亿元,同比增长13.6%;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7700.8亿元,同比增长9.3%。2019年,宁波市实施融资畅通工程,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年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8.1%,民营经济贷款比年初增加332亿元,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下降0.15个百分点;获批创建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

近年来,宁波市金融运行保持稳健,金融业资产规模稳步扩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提升。

4. 未来发展

2020年宁波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宁波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宁波市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力争社会发展领域成为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阵的重要突破口和建设更高水平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着力点,将宁波打造成为公平正义、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小康社会先行区、和谐社会样板区、道德风尚新高地,争创全国社会转型发展示范区。具体包括社会事业发展优质均衡,发展型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基本形成、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社会领域改革全面深化。

总体来看,近年来,宁波市经济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宁波市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但联合资信也关注到,国际国内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宁波市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定挑战。

四、政府治理水平

近年来,宁波市坚持加强政府治理建设,健全行政决策机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政府信息透明度和及时性、信用环境建设、政府购买服务、财政体制改革和债务管理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政府信息透明度和及时性方面,宁波市出台《宁波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要求综合各级政府及部门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情况,及时披露政务信息,持续提升政府公信力。宁波市政府坚持以政府网站为主平台,通过拓展提升平台功能、全力打造政务服务网、借助政府公报发布信息、组织新闻发布会、探索建立政务微信新平台等途径,着力搭建高效便捷的多渠道公开载体。2019年,宁波市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主动公开政府信息59.7万条。其中,主动公开规范性文件545条,政府公报发布政府信息4319条,政府网站发布政府信息50.34万条,政务微博发布政府信息11.39万条,政务微信发布政府信息8.59万条,部分政府信息通过其他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公开。

信用环境方面,宁波市发布《宁波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计划基本建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治理体系发展要求、与宁波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走在全省全国前列。2016年1月,宁波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上线试运行,改版后的“信用宁波”门户网站同步开通。2020年,宁波市政府部门发布《宁波市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宁波市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试行)》《宁波市交通建设市场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宁波市城市管理行业信用监管办法》等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的信用制度为宁波市的信用环境建设提供了保障。

政府购买服务方面,宁波市通过制定并发布政府购买服务相关制度、确定政府采购目录和政府采购负面清单等措施,为区域内政府采购工作的平稳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宁波市出台《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和《宁波市政府购买服务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采购工作,应当根据项目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按照“方式灵活、程序简便、竞争有序、结果评价”的原则组织实施。之后宁波市印发了《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宁波市政府购买信息化服务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关于做好2020年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宁波市政府购买信息化服务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等文件,为宁波市做好政府采购、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体制方面,宁波市按照“稳收入、增统筹、理事权、保重点、促均衡”的总体思路,从多方面推进财政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二是推进市与区县(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三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四是严格预算支出执行管理,硬化预算刚性约束,从严控制预算追加、项目调剂和预算级次调整。五是加大政府资产资源盘活力度,开展行政事业单位房地产清查整顿,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六是加强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管理。同时,宁波市建立县级“三保”预算编制事前审核机制,从源头防范财政运行风险。

债务管理方面,宁波市为加强政府债务政策制度建设、严格防控政府债务风险、构建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体系,制定了宁波市政府债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风险防控管理办法,转发了《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预算管理办法》《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预算管理办法》《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类处理指南》,同时制定并出台了《宁波市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同时,宁波市实行债务限额管理与预算管理,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积极组织开展债务风险评估与预警,强化债务统计监测与分析,将政府性债务管理纳入区县(市)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政府指标管理考核范围,一系列措施为宁波市防控区域性、系统性债务风险提供了制度保障。

总体看,宁波市政府信息透明度较高,信息披露及时性较好,信用制度持续完善,财政体制改革思路明确,债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为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提供了一定保障。

五、财政实力

1. 财政体制

目前中国实行中央、省、市、县、镇/乡5级行政体制,由于“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原则,相应地,财政实行五级财政体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实行计划单列的批复》(国函〔1987〕37号)等文件,宁波市实行计划单列,承担国家下达的各项财政收支计划任务,直接与财政部进行财政收支结算,具有较大的财政收支自主调节空间。

中央与宁波市收入划分

中央与宁波市的收入划分以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为依据,税收收入分为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其中,中央固定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和铁路、邮政、银行、石油石化等部分企业集中缴纳的税收(包括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地方固定收入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烟叶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和非税收入等;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其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与地方按60%:40%的比例分享。2016年5月全面推行营改增试点后,增值税中央与地方按50%和50%的比例分享。

转移支付情况

宁波市作为计划单列市之一,能够获得一定规模的上级补助收入。根据宁波市财政局提供的《宁波市2017-2019年全市和市级财政决算表》,2017-2019年,宁波市分别获得上级补助收入161.58亿元、144.82亿元和180.74亿元。宁波市获得上级补助收入中转移支付收入占比高,2017-2019年占上级补助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7.91%、64.28%和71.91%。

表2  2017-2019年宁波市获得上级补助收入情况

(单位:亿元)

项目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一般公共预算:上级补助收入

156.78

140.12

177.00

1.返还性收入

47.04

47.04

47.04

2.转移支付收入

109.74

93.09

129.96

2.1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

4.60

4.60

4.60

2.2专项转移支付收入

105.14

88.49

125.36

政府性基金预算:上级补助收入

4.81

4.70

3.73

合计

161.58

144.82

180.74

注:加总数与分项合计数产生误差系四舍五入造成

资料来源:宁波市财政局提供

总体看,作为计划单列市之一,宁波市能够获得一定的上级补助收入,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提升形成有效保障。

2. 地方财政收支情况

根据《宁波市2017-2019年全市和市级财政决算表》,宁波市全辖财政收入/支出总计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总计、政府性基金收入/支出总计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支出总计。

表3  2017-2019年宁波市财政收支构成情况

(单位:亿元)

项目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

1919.88

2106.48

2327.54

政府性基金收入总计

1034.59

1295.09

2238.25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计

6.61

13.19

17.70

财政收入总计

2961.08

3414.75

4583.49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

1919.88

2106.48

2327.54

政府性基金支出总计

1034.59

1295.09

2238.25

国有资本经营支出总计

6.61

13.19

17.70

财政支出总计

2961.08

3414.75

4583.49

注:加总数与分项合计数产生误差系四舍五入造成

资料来源:宁波市财政局提供

从收入结构来看,2017-2019年,宁波市财政收入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主,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在宁波市财政收入总计中的占比超过50%,但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2019年,宁波市财政收入总计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政府性基金收入总计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计占比分别为50.78%、48.83%和0.39%。

表4  2017-2019年宁波市全辖财政收入总计情况

(单位:亿元)

主要指标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

(1.1+1.2+1.3+1.4+1.5+1.6)

1919.88 

2106.48 

2327.54 

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1.1+1.1.2)

1245.29 

1379.69 

1468.51 

1.1.1税收收入

1043.95 

1178.68 

1217.58 

1.1.2非税收入

201.33 

201.00 

250.93 

1.2 上级补助收入

156.78 

140.12 

177.00 

1.3 地方政府一般债券收入

271.04 

259.16 

81.09 

1.4 使用结转资金

0.00 

20.23 

122.22 

1.5 调入资金

124.13 

130.44

288.74 

1.6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122.64 

176.84

189.99 

2.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

(2.1+2.2+2.3+2.4+2.5)

1034.59 

1295.09 

2238.25 

2.1政府性基金收入

748.31 

999.24 

1951.57 

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670.76 

898.29 

1227.83 

车辆通行费收入

5.31 

5.46 

7.80 

2.2上级补助收入

4.81 

4.70 

3.73 

2.3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收入

161.05 

165.48 

144.53 

2.4上年结转

117.28 

122.26 

132.17 

2.5 调入资金

3.14 

3.41 

6.24 

3.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计

6.61 

13.19 

17.70 

4.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总计

(4.1+4.2)

1771.04 

1901.80 

1984.79 

4.1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714.77 

767.60 

798.71 

4.2上年结转

1056.28 

1134.20 

1186.09 

财政收入总计(1+2+3)

2961.08 

3414.75 

4583.49 

 注:加总数与分项合计数产生误差系四舍五入造成

资料来源:宁波市财政局提供

2019年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GDP的比值为12.25%,对比全国整体水平(10.48%)和其他地区情况,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十位,在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三名。

从支出结构来看,2017-2019年,宁波市财政支出总计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为主,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占比为50.78%。近三年,宁波市财政支出总计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24.42%。

从收支平衡情况看,近三年宁波市财政收支平衡能力较强。2019年,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结转下年114.62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下年260.95亿元。宁波市财政预算完成情况良好,具有一定的预算调节弹性,有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1)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2017-2019年,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分别为1919.88亿元、2106.48亿元和2327.54亿元。同期,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1245.29亿元、1379.69亿元和1468.51亿元,分别增长10.9%、10.8%和6.4%,2019年收入规模在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12位,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仅低于深圳市。2019年,宁波市上级补助收入177.00亿元,同比增长26.32%;地方政府一般债券收入81.09亿元。

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较高,2017-2019年税收收入占比分别为83.83%、85.43%和82.91%。宁波市主体税种为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2017-2019年,宁波市税收收入分别为1043.95亿元、1178.68亿元和1217.5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8.00%。宁波市非税收入主要由专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罚没收入构成,2017-2019年分别为201.33亿元、201.00亿元和250.93亿元,其中2019年同比大幅增长24.84%,主要系加大政府资源(资产)盘活力度以及从土地出让计提的教育、农田水利资金增加所致。

2017-2019年,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快速增长。从构成来看,2017-2019年,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以城乡社区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为主,2019年上述四项支出合计1003.3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6.76%。

2017-2019年,宁波市财政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为88.28%、86.55%和83.07%,近年来略有下降,但整体上宁波市财政自给程度处于较高水平。

表5  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构成情况

(单位:亿元)

项目

2017年

2018年2019年

主要支出: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143.11

150.21

164.36

公共安全支出

93.69

98.35

100.73

教育支出

214.60

223.55

251.45

科学技术支出

58.79

78.26

124.16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

33.00

34.56

34.81

节能环保支出

40.92

29.76

46.86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150.66

159.96

180.11

医疗卫生支出

86.76

95.04

114.27

农林水支出

91.72

91.88

93.85

城乡社区支出

227.02

333.04

407.45

交通运输支出

44.97

42.34

46.99

住房保障支出

41.88

39.11

37.08

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

65.37

77.80

51.36

国土海洋气象等支出

11.36

10.63

10.91

债务付息支出

24.40

33.39

40.90

其他支出

82.37

96.20

62.60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合计

1410.60

1594.10

1767.89

上解中央支出

37.66

34.98

45.75

上解省支出

28.91

35.02

52.76

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债务还本支出

250.04

253.55

73.49

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186.73

171.59

273.04

结转下年

5.93

17.23

114.6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

1919.88 

2106.48 

2327.54 

注:1. 其他支出包括商业服务业等支出、粮油物资储备支出等;2. 加总数与分项合计数产生误差系四舍五入造成

资料来源:宁波市财政局提供

2020年1-11月,宁波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合计1405.2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税收收入1187.6亿元,增长2.8%。同期,宁波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合计1465.9亿元,同比下降5.5%。

总体看,近年来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税收收入占比较高;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以民生类支出为主。宁波市财政自给程度较高,对上级补助的依赖程度一般。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2017-2019年,宁波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分别为1034.59亿元、1295.09亿元和2238.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47.09%。2019年,宁波市政府性基金收入1951.57亿元,同比增长95.31%。

2019年,宁波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合计1713.62亿元,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相关支出为主,其余支出包括交通运输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年终结余260.95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平衡能力强。

表6  宁波市政府性基金支出总计构成情况

(单位:亿元)

项 目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城乡社区支出

630.26

902.11

1027.09

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及对应专项债务收入相关支出

600.33 

865.32 

921.31 

交通运输支出

20.09 

16.32 

6.67 

其他支出

50.10

36.69

655.42

债务付息支出

--

18.60

24.27

债务发行费用支出

--

0.18

0.17

政府性基金支出合计

700.45 

973.90 

1713.62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还本支出

130.05 

87.48 

34.53 

调出资金

81.83 

101.53 

229.16 

结转下年

122.26 

132.17 

260.95 

政府性基金支出总计

1034.59 

1295.09 

2238.25 

注:1. 其他支出包括其他政府性基金及对应专项债务收入安排的支出等,此外2017年其他支出还包括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2. 加总数与分项合计数产生误差系四舍五入造成

资料来源:宁波市财政局提供

2020年1-11月,宁波市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合计1548.0亿元,同比下降15.1%;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470.4亿元,增长31.7%。同期,宁波市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合计1271.3亿元,同比下降16.5%。

总体看,宁波市政府性基金预算调节弹性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宁波市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房地产市场波动将对基金收入产生一定影响。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2017-2019年,宁波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计分别为6.61亿元、13.19亿元和17.70亿元(主要为股息股利收入、利润收入和清算收入),占财政收入总计的比重很小。2019年,宁波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年终结余940万元。

(4)未来展望

根据《宁波市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预算报表》,2020年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1564.08亿元,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80.41亿元,同口径增长8.1%。2020年,宁波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1135.06亿元,下降41.8%;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1214.88亿元,下降28.9%。2020年,宁波市预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9.51亿元,增长34.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846.29亿元,增长7.4%。

总体看,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持续稳步增长,税收收入占比较高,一般预算收入稳定性强,财政自给程度较高,对上级补助依赖程度一般;政府性基金收入保持较快增速,对宁波市财政收入的贡献明显提升,但土地出让受房地产市场行情及相关政策影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

六、债务状况

1. 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2017-2019年,宁波市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长,2019年底为1921.5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156.43亿元,占60.18%;专项债务765.07亿元,占39.82%。2017-2019年,宁波市或有债务规模持续下降,2019年底为130.82亿元。

表7  2017-2019年宁波市政府性债务情况

(单位:亿元)

项目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地方政府债务

1543.55

1807.30

1921.50

其中:一般债务

981.09

1151.83

1156.43

专项债务

562.46

655.47

765.07

或有债务

437.69

178.33

130.82

资料来源:宁波市政府债务公开情况表、宁波市财政局提供

从各级政府债务结构来看,2019年底,宁波市政府本级债务为741.75亿元,占38.60%;区县政府债务1179.75亿元,占比为61.40%。或有债务中,市本级和区县政府分别占22.15%和77.85%。从下属区县政府债务地区分布看,2019年底宁波市政府债务分布比较均匀,债务余额较大的地区有鄞州区和余姚市,分别为154.51亿元和148.08亿元。

表8  2019年底宁波市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

(单位:亿元)

举债主体类别

政府债务

或有债务

市本级

741.75

28.98

区县(市)政府

1179.75

101.84

合计

1921.50

130.82

注:1. 市本级债务含园区;2. 尾差系四舍五入所致

资料来源:宁波市政府债务公开情况表、宁波市财政局提供

从债务资金投向看,宁波市政府性债务主要用于保障房建设、市政建设和交通。具体来看,在政府债务中,用于保障房建设353.56亿元,市政建设535.72亿元,交通359.85亿元,三项之和占政府债务总额的65.01%;在或有债务中,用于市政建设54.26亿元,占或有债务总额的41.48%。

表9  2019年底宁波市政府性债务余额支出投向情况(单位:亿元)

债务支出投向类别

政府债务

或有债务

保障房建设

353.56

28.65

市政建设

535.72

54.26

交通

359.85

20.73

生态环保

15.12

5.11

政权建设

0.50

0.00

农林水利建设

228.04

2.76

医疗社保

16.56

0.50

教育科学文化

42.03

0.00

其他

370.11

18.81

合计

1921.50

130.82

注:尾差系四舍五入所致

资料来源:宁波市财政局提供

债务限额方面,经国务院批准,2020年宁波市政府债务限额为2416.35亿元,较2019年增加258.00亿元。截至2019年底,宁波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总额为1921.50亿元,距债务限额尚余494.85亿元,未来仍有一定的融资空间。

表10  2017-2020年宁波市政府债务限额情况

(单位:亿元)

项目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政府债务限额

1947.00

2037.00

2158.35

2416.35

其中:一般债务

1211.10

1223.10

1233.87

1256.87

专项债务

735.90

813.90

924.48

1159.48

资料来源:宁波市政府债务公开情况表

总体看,宁波市政府债务规模在浙江省排名前列,政府性债务资金主要用于保障房建设、市政建设和交通,未来仍有一定的融资空间。

2. 地方政府偿债能力

2017-2019年,宁波市负债率持续增长,分别为15.68%、16.82%和16.03%。总体看,宁波市负债率处于较低水平,债务负担一般。

2017-2019年,宁波市综合财力(地方综合财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合计+政府性基金收入合计+上级补助收入)分别为2155.18亿元、2523.75亿元和3600.82亿元,政府债务分别为1543.55亿元、1807.30亿元和1921.50亿元。同期,债务率分别为71.62%、71.61%和53.36%,其中2019年受益于土地出让带动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增长,宁波市综合财力明显提升,政府债务率大幅下降。

从到期债务的年度分布看,2020-2022年,宁波市需要偿还的到期政府债务分别为246.57亿元、209.14亿元和258.08亿元,分别相当于2019年底全部政府债务的12.83%、10.88%和13.43%;2022年以后需要偿还的到期政府债务1207.71亿元,占全部政府债务的62.86%。未来三年宁波市政府集中偿付压力不大。

总体看,宁波市政府债务负担一般,2019年受益于土地出让收入增长,政府债务率大幅下降,未来三年宁波市政府集中偿债压力不大,考虑宁波市能持续获得一定规模的上级补助,未来仍有一定的融资空间,整体债务风险很低,偿债能力很强。

七、本期一般债券偿还能力分析

1. 本期一般债券概况

2021年宁波市地方政府再融资一般债券(一期)(以下简称“本期一般债券”)拟发行规模62.00亿元,期限7年,按年付息,到期一次还本。本期一般债券的募集资金将纳入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用于偿还政府存量债务。

2. 本期一般债券对宁波市政府债务的影响

本期一般债券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偿还政府存量债务,其发行对宁波市政府债务规模影响很小。

3. 本期一般债券偿还能力分析

根据国发〔2014〕43号文以及财库〔2015〕68号文,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没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偿债资金纳入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

2019年,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分别为1468.51亿元和2327.54亿元,相当于本期一般债券发行规模的23.68倍和37.54倍。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对本期一般债券的保障程度高。

综合评估,宁波市政府对本期一般债券的偿还能力极强,本期一般债券到期不能偿还的风险极低。

八、结论

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杭州湾南岸,是浙江省副省级城市、国家计划单列市,持续获得省级及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依托于东南沿海港口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活跃。近年来,宁波市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工业基础良好且持续推进工业生产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速趋缓;财政收支保持平衡,自给程度较高;政府性债务风险控制制度逐步完善。未来,随着宁波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望进一步提升。

宁波市政府整体债务负担一般,2019年土地出让收入增长带动政府债务率大幅下降,且考虑到宁波市可持续获得一定规模的上级补助,宁波市整体债务风险很低,偿债能力极强。

宁波市政府偿债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地方政府债的长远发展。基于对宁波市经济、财政、管理水平、地方政府债务状况以及本期一般债券偿还能力的综合评估,联合资信认为本期一般债券到期不能偿还的风险极低,确定2021年宁波市地方政府再融资一般债券(一期)的信用等级为AAA。


附件1  信用等级设置及其含义

根据财政部《关于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有关规定,地方政府债券信用等级划分为三等九级,符号表示为:AAA、AA、A、BBB、BB、B、CCC、CC、C。AAA级可用“-”符号进行微调,表示信用等级略低于本等级;AA级至B级可用“+”或“-”符号进行微调,表示信用等级略高于或低于本等级。

级别设置

含义

AAA

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强,基本不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违约风险极低

AA

偿还债务的能力很强,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大,违约风险很低

A

偿还债务能力较强,较易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违约风险较低

BBB

偿还债务能力一般,受不利经济环境影响较大,违约风险一般

BB

偿还债务能力较弱,受不利经济环境影响很大,违约风险较高

B

偿还债务的能力较大地依赖于良好的经济环境,违约风险很高

CCC

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度依赖于良好的经济环境,违约风险极高

CC

基本不能偿还债务

C

不能偿还债务


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1年宁波市地方政府再融资一般债券(一期)的跟踪评级安排

根据相关监管法规和联合资信有关业务规范,联合资信将在本期一般债券信用等级有效期内持续进行跟踪评级,跟踪评级包括定期跟踪评级和不定期跟踪评级。

宁波市财政局应按联合资信跟踪评级资料清单的要求,提供相关资料。联合资信将在本期一般债券评级有效期内每年至少完成一次跟踪评级。

宁波市经济状况及相关情况如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可能对债项信用等级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项,宁波市财政局应及时通知联合资信并提供有关资料。

联合资信将密切关注宁波市经济状况及相关信息,如发现其出现重大变化,或发现其存在或出现可能对债项信用等级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项时,联合资信将就该事项进行必要调查,及时对该事项进行分析,据实确认或调整信用评级结果。

如宁波市财政局不能及时提供跟踪评级资料,导致联合资信无法对本期一般债券信用等级变化情况做出判断,联合资信可以终止评级。

联合资信将指派专人及时与宁波市财政局联系,并按照监管要求及时出具跟踪评级报告和结果。联合资信将按相关规定报送及披露跟踪评级报告和结果。



[1]2005年12月,浙江省政府宣布自2006年1月1日期正式启用“宁波-舟山港”名称;2015年,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和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合并。


2021年宁波市地方政府再融资一般债券(一期)信用评级报告.pdf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