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动态
财政助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访宁波杭州湾新区财政局局长郑磊

来源:市财政局来源:宁波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21-02-03 16:13 阅读次数:

字体:[ ] 视力保护色:

宁波杭州湾新区于2010年2月成立,2014年2月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6年9月获批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十年来,宁波杭州湾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9%、20.1%、37%,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新区共集聚世界500强企业23家,中国500强企业9家,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工业总产值1178亿元,同比增长1.5%;地区生产总值477.3亿元,同比增长6.7%;财政总收入147.5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6亿元,税收收入64.8亿元。近日,《宁波财税与会计》专访了宁波杭州湾新区财政局局长郑磊。



《宁波财税与会计》:作为首批加入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的功能区,宁波杭州湾新区正朝着“国际化产业名城”的发展方向,力争成为引领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功能高地和制度创新的示范标杆,目前已经形成以汽车、新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为主的战略性产业集群。请为我们介绍一下杭州湾新区财政是如何支持产业发展的?

郑磊:新区自成立以来大力发展关键主导战略性产业,同时积极培育、引进新兴产业,将产业发展作为新区开发建设的工作重心。新区财政局紧跟党工委(管委会)相关决策部署,全力支持相关产业发展壮大,有力促进新区财政经济协同发展。自新区成立至今,新区财政严格落实产业扶持资金兑现,累计投入资金24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1%,尤其是近三年来,新区产业扶持资金年均投入超45亿元。

一是资金保障重大项目落地落实。新区财政主动参与海昌公园、大众三期、吉利等重大项目商务谈判,测算项目财务收益情况,研究制定相关招商引资政策,强化资金奖励兑现,助推产业经济发展壮大。2019年至2020年10月,共兑现各项产业政策资金82.8亿元,其中34.3亿元支持重大战略性发展项目,促进上汽大众三期项目、吉利汽车集团总部和Smart全球总部项目落户新区,确保吉利PMA项目和研究院二期按期竣工并启用,推动上汽大众二期、吉利DMA项目顺利达产,保障华强中华复兴文化园按期开业,助力“熊出没”项目尽快开工建设。近三年来,新区共计引进投资达10亿元以上的项目33个,涵盖了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产业板块,加快了新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二是政策支持科技产业迭代升级。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做好资金保障、政策制定、奖励兑现等关键环节的文章,助推相关企业在创新技术能力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实现有效突破。如针对方太厨具、沁园水处理、兴业盛泰等企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水艺膜、胜杰康、卓奥科技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群芯微电子、德珂泰电子科技等智能终端产业产值的提高等方面,新区财政局会同相关部门完成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等20多个产业政策的制定工作,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支持智能制造、科技创新,有力促进科技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仅2017-2019三年间,新区财政的科技投入资金就高达59亿元,激发了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增强了产业发展新动能。

三是财政做好人才服务支撑保障。一方面,新区财政加大人才方面的投入,制定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持续增加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2017-2019年,新区财政在人才方面的投入达4.5亿元,仅2019年就落实1.8亿元人才专项资金,惠及1.2万人次。2020年1-10月,落实1.3亿元用于支持新区人才培育,各项人才资金惠及2.8万人次,助力企业减轻用工成本,吸引高端人才在新区创新创业。过去三年,新区共计入选国家级引才计划、省级引才计划、宁波市“3315计划”和海外工程师39人次,引进13个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有力促进了“3315计划”、海外工程师等高层次团队和人才在新区创业创新、安家落户。另一方面,新区财政注重社会事业资金保障,积极改善周边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现已建成了总投资达14亿元的杭州湾医院(上海仁济医院分院)、总投资5.8亿元的科学中学(镇海中学分校)、李宁体育中心、杭州湾剧院等重点民生项目,还有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等一大批优质项目在建。


《宁波财税与会计》:主导产业选对了,财政对产业的扶持力度大,产业对经济的回报也就更大。在带动社会资本投向产业项目方面,产业基金的运作成效如何?

郑磊:近年来,新区财政依托大产业基础,紧抓产业发展基金运作,促进重点产业更好的发展。制定出台《宁波杭州湾新区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明确职责和运作程序,强化专业化管理和风险防控,加快推进新区产业发展基金规范运作。目前,新区产业基金规模达10亿元,聚集社会资本27.2亿元,其中8亿元产业基金运作管理已见成效。新区财政与相关方经多轮沟通和协调,促成6.5亿元产业基金直投落户新区的吉利PMA纯电动汽车项目,聚集社会资本20.4亿元,有力推进吉利PMA项目按期竣工。另有1.5亿元产业基金直投群芯微电子研发生产项目,聚集社会资本5.6亿元。据悉,群芯微电子研发生产项目为首个落户新区的光电集成电路项目,该项目月产出集成电路芯片6亿只,年产值已达2.5亿元。新区还设立1亿元的生命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5000万元投向新区康柏睿医药科技、泰康医药科技公司,聚集社会资本1.2亿元,加快推进生命健康产业在新区的发展。还有8600万元的复旦创投基金投向柔创纳米、察微生物科技等11家科创孵化企业,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先进产业,积极推动新区产业经济发展。


《宁波财税与会计》:今年一季度新区GDP增速为-15.5%,一度成为全市倒数第一,三季度GDP增速又迅速回升至全市首位,这显然是受新冠疫情影响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杭州湾新区财政是如何应对的?

郑磊:今年新区经济的确是经受了自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财政经济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杭州湾新区财政围绕打赢“两战”要求,主动担当,一方面加大疫情防控经费保障力度,另一方面及时出台落实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措施,努力对冲疫情对经济平稳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持新区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优化防疫惠企服务,帮扶企业复工达产。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新区财政及时梳理汇编了国家、省、市各类疫情防控政策,出台了“新区21条帮扶意见”和各类稳商贸稳金融促消费等疫情帮扶政策,辅导各主管部门制定申报办理指南,通过大数据筛选、主动上门宣传解释政策、搜集审核资料等,做到申报资料“减量”、审核流程“优化”、申报手续“简化”,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最强力度落实落细疫情防控各项政策支持,帮扶企业共渡难关。截至7月31日,新区已基本完成各类疫情防控惠企政策的兑现,实现延缴税费25.8亿元,减免税费4586万元,缓缴社保费6332万元,国有企业减免房租1539万元,有效为企业“节流”,缓解企业成本压力。

二是强化政策资金保障,助力产业蓬勃发展。新区财政紧紧围绕“1+3+3” (即“1(汽车产业)+3(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家电)+3(通用航空、新材料、文旅产业)”)产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安排了近7亿元的一般性产业政策扶持资金,出台并完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集聚发展高新产业,制定出台“五个湾区”人才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明确各类政策扶持的目标、补助资金适用范围、资助方式及标准,提高政策扶持的精准性。

三是聚焦提质增效目标,助推项目落地实施。新区财政统筹梳理各项政策和投资协议,紧抓项目申报和验收审核速度,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实行即时兑现。今年1-10月,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兑现率高达94.6%,惠及8383家企业,27618人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8%,稳居全市第一;线上批发零售业同比增长34.7%,走在全市前列;33家企业入选2020年度宁波市第一批高新技术苗子企业名单;7个项目入选市“3315系列计划”。


《宁波财税与会计》:随着杭州湾新区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未来新区财政在支持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新思路?

郑磊:接下来,新区财政将根据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要求和新区“1+3+3”产业体系发展要求,持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强化产业扶持质量和效益,增强区域创新发展动能,助力新区产业集聚纵深发展。

一是落实产业发展规划,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新区财政资金将按照省市赋予的功能定位,结合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项目招引和产业培育,助推相关产业做大做强。持续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强招商项目相关政策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政府+市场、奖补+竞争、资金+基金”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设,从“质”和“量”两方面发力,提升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二是转变财政支持模式,发挥产业基金作用。在现有产业扶持政策基础上,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扶持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后续财源增长做好相关储备。加强与国内专业基金团队合作,围绕新区主导产业,通过国有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基金+项目+园区”模式直接投资和配套招商政策引进全球优质科技项目资源落地新区。

三是强化产业配套保障,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大混合社区投资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城市服务功能设施的建设投入,通过高端产业集聚带动高质量服务供给,吸引高端产业集聚的模式,促进产业要素与城市协同发展,更好地推进新区产业与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通讯员:彭德元

编辑:史翰斌

(本文来源于《宁波财税与会计》2020年第6期)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