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动态
坚持政府过“紧日子” 打好节源“铁算盘”(一)

来源:市财政局来源:宁波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22-10-18 09:31 阅读次数:

字体:[ ] 视力保护色:

近年来,全市财政系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级过紧日子的决策部署,用政府过“紧日子”保障百姓过“好日子”,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提供坚强的财政保障。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批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好经验好做法,本期将对鄞州区编外用工管理的经验做法予以刊载。

鄞州区打造“SPS体系”实现编外用工管理“三统一”

一、出台背景

编外用工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是满足政府单位有效运行的重要补充。但在实施过程中,编外用工总量偏大、待遇标准不均、财政负担较重等问题逐渐凸显。为此,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鄞州区财政局会同区委编办、区人社局等相关部门,进行多次调研、论证和商讨,综合分析政策统一性和操作可行性等方面问题,通过打造SPS体系(system制度、platform平台、standard标准)着力规范编外用工管理,提升机关运行效能。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横向到边,以制度创新谋统筹。

根据“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精干高效、动态管理”总要求,鄞州区整合各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情况,建立健全《鄞州区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聘用管理操作细则》等管理制度。一是规范编外用工计划申报和核准控制制度。从公开招聘、使用审核、用工备案到资金拨付形成了一套标准化流程。二是明确编外用工管理范围和用工方式。将专项经费保障以外和有经营性收入支出的用工人员统一纳入劳动合同制或劳务派遣制管理,明确机关事业单位服务外包范围。三是加强对编外人员的人文关怀。通过职工体检、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完善人员福利待遇,进一步提高编外用工人员归属感和幸福感。

(二)注重内外衔接,以平台创新强管理。

提前投身数字化改革大潮,创新打造独具鄞州特色的编外用工人员系统,不断提升管理精度。一是统一全区编外用工模式。用工模式由单位自聘转为第三方劳务派遣。按规定流程由第三方与实际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负责编外人员招聘、派遣、工资发放、劳动关系管理等服务,并支付劳动报酬。实际用工单位根据工作情况负责人员日常管理和考核,并参与和把握新进人员招录等各环节。二是按照“谁使用、谁负责”原则。压实用工单位及主管部门管人用人主体责任。建立由区委办、区府办、区纪委监委、区委编办、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审计局等职能部门组成的编外用工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全区编外用工核定控制、管理情况、经费使用等内容实施联合监管。三是全面升级“实名制”系统。将编办的使用核准、人社部门的备案管理、财政部门的预算核准等业务统一整合到编外用工管理平台,定期梳理更新编外用工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



(三)注重纵向到底,以标准创新树规范。

一方面,按照“减员增效”原则,出台编外用工薪酬分类方案制度,对编外人员岗位类别、层次和名称进行了统一核定和优化调整。另一方面,鼓励单位将编外人员的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挂钩,根据工作实绩、能力表现、职称晋升等适当拉开差距,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实行预算编制数和用工核准控制数“双控”,在经费总额不突破“双控”前提下,用工单位可重新分配编外用工薪酬岗位标准,最高可达原有标准的135%,并上报区人力社保局备案。对未纳入部门预算的部分镇街单位,可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主确定。通过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创新薪酬待遇考核机制,进一步激发编外用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从“吃大锅饭”到“奖优罚劣”的转变。

三、成效亮点

(一)“一套制度”统一管理,长效机制有保障。

新的管理制度出台后,鄞州区编外用工实现控总量、压支出、提效能的规范化管理。一是降低人员总量。自2019年起,全区编外用工设定三年过渡期,对原用工单位超编人员按4:3:3的比例逐年消化,截至今年6月,合计完成减员1027人。二是压减财政支出。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的总原则,严格控制编外用工经费总额。2019年-2021年,全区编外用工总支出缩减7600万元,压减幅度达17.8%。三是提升服务效能。通过对编外人员的统一管理、岗位调配、教育培训、考核奖惩,引导编外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进而提升机关事业单位整体工作绩效。

(二)“一套模式”优化服务,用工效率有提高。

通过统一的劳务派遣模式,优化编外用工服务效果。一是提高用工单位管理效能。劳务派遣实行用管分离,从制度上切断员工与用工单位的依附关系。由“养人办事”逐步向“服务外包”转变,使用工单位把资源和精力集中于自身核心业务,减少用工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二是控制劳动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签二次合同必须签订无固定合同条款”,但劳务派遣不受此约束,用工模式更为灵活。同时可以依托劳务派遣公司在劳动政策水平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势,随时对用工单位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健全用工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用工单位违规操作和引发劳动争议的风险。三是优化编外用工队伍。劳务派遣可作为人才蓄水池,有助于用工单位培育人才、发现人才,最终根据自身经营发展需要,选拔优秀的被派遣劳动者,为用工单位输入新鲜血液。

(三)“一套系统”整合资源,有效互通强管理。

强化部门协作是做好编外用工管理的关键。通过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精准化”的编外用工实名制管理系统,把“百家之言”转变为“一家之言”,实现了全区编外用工全覆盖。“信息实时共享”理念,将使用核准、用工备案、财政安排整合到一个系统,在流程上实现“串联”,在信息上实现“互通”,依托指标齐备的系统数据库,满足编外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统计分析。通过数字化设置,精简办事环节50%,精简材料50%,压减时间67%,实现“零跑腿”,有效减少用工程序,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