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
2022年宁波市财政工作总结

来源:市财政局来源:宁波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23-04-07 09:26 阅读次数:

字体:[ ] 视力保护色:

2022年,我局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坚决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一、突出统筹,全面保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一是不折不扣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面落实中央新出台的留抵退税等各项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有力助推市场主体增强发展动力。二是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机制和要素保障。建立重大项目“1244”统筹推进机制,加快推进宁波西枢纽、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二期、市域铁路慈溪线、象山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三是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强化科技资金投入,支持建强高能级创新策源平台,推进原创性重大科技攻关,全市科技支出增长15.1%。四是全力保障疫情防控资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落实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和新十条各项措施,持续强化资金保障。

二、靠前发力,全力打好支持经济稳进提质组合拳

一是持续加快支出进度。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大力盘活部门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加快产业政策兑现,以超常规的力度和举措推动中央和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快速落地见效。二是推动产业能级大跃升。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条,重点支持制造业“大优强、绿新高”发展,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实施数字经济“双万亿”工程。三是全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重点展会参展、跨境电商等支持力度,制定出台涉外商务人员出入境便利化举措,支持以商务包机方式组织外贸企业出境抢订单,不断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四是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特色商圈和夜市经济发展,支持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五是着力激发微观市场主体活力。在“微担通”基础上,研发推出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惠通”“速通”等融资担保产品。全国首创“薪资保”、“稳业保”、“灵活保”等组合式财政支持稳就业政策性金融产品,强化对市场主体和就业群体的兜底保障,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和能力。

三、聚焦共富,不断提升和改进民生福祉

一是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进一步统一企业退休人员体检、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等三项标准,提高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等四项基本民生支出标准。二是深入实施“甬上乐业”行动。全力打好社保缓缴、稳岗返还、就业补助等稳岗组合拳,支持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促进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三是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制订“扩中”“提低”行动方案,以“一老一小”、低收入群体为重点,做好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工作,建立由用人单位、个人、医疗保险基金以及财政共同分担的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支持扩大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供给。四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教育作为国家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积极支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巩固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双减”政策经费保障,推进职业教育提质扩量,出台支持宁波大学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建设。五是推进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与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推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鼓励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支持象山做好亚运会场馆建设、城市形象宣传等工作。

四、强化协同,支持推动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一是加大财力下沉力度。进一步优化横向、纵向财力分布,集中财力加大对困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实施南翼地区崛起和四明山区域振兴计划。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开展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山海协作,有序推进与蚌埠、延边、黄冈对口合作。三是支持推进强村富民行动。支持开展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种业强市建设等行动,支持粮食、生猪等重要企业保供,统筹推进新一轮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梳理式改造村庄以及乡村振兴示范带、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支持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消薄”行动,实现总收入50万元以下和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行政村“清零”。四是加快推进城乡有机更新。支持未来社区建设、老旧住宅小区改造以及城市片区更新改造,滚动实施“精特亮”工程,着力提升城市形象。五是支持提升生态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五、改革创新,加快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一是持续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出台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从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绩效、防范财政运行风险、财政监督等六方面强化管理,着力构建资源统筹、政策协同、绩效导向、可持续发展的预算管理格局。二是推进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按照国务院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要求,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权责配置关系、财政管理关系,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三是持续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出台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四是加快推进财政产业政策整合提升。分领域推进“大三农、大智造、大商贸、大文旅”四大产业领域发展、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以及招商引资等三大政策体系整合提升,系统构建目标科学、重点突出、权责清晰、条块协调、运行高效的财政产业政策体系。五是有序推进财政资金“拨改投”改革。以财政资金“拨改投”为切入点,系统推动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改革,促进财政资金精准有效、循环放大。六是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严格落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要求,严控会议费、培训费、办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建立分部门“只减不增”预算限额控制机制。七是全面推进财政数字赋能。首次将“智慧财政”系统延伸至乡镇,实现市、区、乡镇使用同一套系统编制2023年预算。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