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
2024年宁波市财政工作总结

来源:宁波市财政局来源:宁波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25-03-13 10:55 阅读次数:

字体:[ ] 视力保护色:

2024年,市财政局按照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预算报告的决议以及市人大财经委的审查意见,围绕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使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强财政资金资产资源统筹,持续优化支出结构,严格财政监督管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为实现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坚强保障。

一、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市累计争取新增政府专项债券469亿元、“两重”“两新”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97.6亿元、增发国债41.7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20.5亿元,合计628.8亿元,支持实施扩大有效投资“5210”攻坚行动,有力推动宁波枢纽空铁一体、通苏嘉甬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二是持续激发消费潜力。综合运用多种财税政策工具,全年累计争取中央“两新”资金29.7亿元,地方配套安排3.5亿元,加力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迭代升级“双促双旺”促消费行动,全年举办促消费活动1000余场次,累计发放消费券4.3亿元,撬动消费133亿元。成功入选全国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争取中央补助资金3亿元。三是迭代升级“8+4”经济政策财政要素支持体系。制定实施扩需求强动能提质效“8+4”经济政策,全市安排配套资金1066亿元,以有效的财政政策供给,推动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四是坚决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重点落实好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全年累计退税和减税降费超650亿元,有力激发市场活力。五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细化完善政府采购禁止行为清单,常态化开展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门槛和壁垒清理,加强政府采购领域无感监测,切实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二、坚持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始终把科技作为重点支出领域予以保障,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强基登峰”工程,高站位推进以甬江实验室为龙头的实验室体系,支持甬江科创区打造世界一流科创策源中心,积极培育标杆型产业技术研究院,迭代升级“科创甬江2035”计划,全市科技支出增长20.8%。二是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政策整合,制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政策,全市支出86.5亿元,支持培育“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数字孪生研究院建设,加快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建设,着力构建“大优强、绿新高”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省“4+1”专项基金—“高端装备产业基金”顺利落地宁波,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气、高端船舶和海工设备等领域发展。三是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全市财政支出79.4亿元,支持实施科技人才汇聚行动,迭代升级甬江人才工程,提升人才引育质效。四是深入推进数实融合。市级财政支出3.9亿元,支持推动数字经济投资倍增计划,大力建设数实融合标杆城市,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开通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五是支持打造高端现代服务业。全市支出85.6亿元,深入实施服务业“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航运物流。六是大力支持外贸优结构稳规模。成功举办亚洲首次联合国国际采购研讨会,加快发展中间品贸易、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离岸贸易、绿色贸易等外贸新业态,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等新兴市场出口的支持力度,全市兑现资金38.9亿元。七是深化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出台支持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新一轮政策,市级财政支出6.9亿元,推动构建“海陆空网”高效协同的全球物流网络。

三、加大民生投入,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网。一是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统筹运用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全市支出22.5亿元,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延续实施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政策,多渠道支持稳岗扩岗。二是加大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全力推进宁波大学“双一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支持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建设一流创新性应用型大学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发展,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普高录取比例提升10.9个百分点,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全市教育支出增长3.9%。三是稳步推动医疗保障提质扩面。推进实施新一轮健康宁波行动,全市卫生健康支出139.7亿元,支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建成投用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加大医疗设备投入力度,强化基层医疗卫生能力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07元。四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做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老年助餐、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等工作,落实好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各类政策,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6%。五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全市争取中央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9.1亿元,支持筹集各类保障性租赁住房3.9万套,惠及新市民和青年人等23.8万人。六是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成功举办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WTA500宁波网球公开赛、2024亚洲羽毛球锦标赛等活动,建成投用市少儿图书馆、弥勒博物馆,全市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0.8亿元。

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一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农林水支出增长15.9%,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实施规模粮油种植补贴等常态化支持政策,持续推动实施乡村产业提能、强村富民提速、和美乡村提标“三大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二是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完善市对区(县、市)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建立山区海岛支持政策体系,出台支持建设四明山北麓门户区若干举措,推动南翼地区跨越式发展、山区海岛乡镇提升发展和四明山区域振兴发展。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市投入17.3亿元,支持开展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工作。四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市节能环保支出增长35.2%,支持打好蓝天碧水清废净土保卫战。建立健全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系统构建绿色发展生产、生活、治理、保护各环节激励体系,全面落实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全市统筹整合18.1亿元,支持推进“甬有碧水”八大攻坚行动。

五、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效能。一是深入开展财政政策整合提升。强化“政府整体预算”思维,迭代升级“大三农、大智造、大商贸、大文旅”四大领域整合2.0版,市县联动建立“任务、政策、资金”三张清单,提高财政政策体系的系统性和财政资源配置的精准性。二是健全财政运行定期监测机制。强化财政运行监测,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收支平衡、政府债务、社保基金、财政管理等六个方面按月开展区(县、市)财政运行监测,做到动态监测、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隐患,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三是坚持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不动摇。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习惯过紧日子有关要求,制订我市切实改进作风进一步厉行节约持续为基层减负任务清单,强化预算约束和执行监督,有保有压,腾出更多资金用于保障民生、促进发展。四是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全市争取置换债务限额748亿元、结存债务限额44亿元,支持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建立常态化全口径债务监测体系,分类推动融资平台公司改革转型。五是持续加强财会监督。出台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着力构建分工明确、责任明晰、权威高效的财会监督体系,持续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加大对财经领域突出问题的查处力度,严肃财经纪律。六是盘活存量资金资产资源。组织开展部门单位财政结余资金清理,增加财政统筹保障能力。出台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国有资产资源盘活长效机制,加大闲置资产资源处置力度。七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以事前绩效评估为抓手,发挥对预算编制的支撑作用,以绩效目标全过程管理为核心,强化对部门预算责任约束,连续两年获评财政部地方财政管理综合绩效考核先进。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