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
2025年宁波市财政工作要点

来源:宁波市财政局来源:宁波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25-03-13 10:57 阅读次数:

字体:[ ] 视力保护色:

2025年,市财政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的重要回信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和市委要求,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紧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扎实推进“十项重大工程”,加快城市数智化、新能源化、国际化转型。全面落实中央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严格零基预算管理,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强化预算绩效评估评价,防范化解风险,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为宁波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征程中挑大梁、当标兵贡献财政力量。

一、大力提振消费,支持扩大国内需求

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进一步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用足用好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机遇,支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迭代优化消费券政策,持续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支持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推进“商旅文体展”跨界融合,拉长做深“演唱会+”“体育+”“公园+”产业链。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用足用好土储债以及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政策,支持开展“好房子”全国试点,推进高品质住区建设,促进住房消费大提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迭代优化重大项目统筹推进机制,全力向上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源资金,用好专项债券扩大使用范围、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等政策,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

二、强化创新驱动,支持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持续加强资金投入保障,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市级财政统筹整合53.7亿元,支持推进甬江科创区科教产共同体建设,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推动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市级财政安排27.1亿元,加快实施高等教育攀高跃升行动,支持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全力打造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完善普高特色多样发展布局,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一体推进人才育引留用,市级财政安排16.3亿元,支持完善“通则+专项+定制”人才政策体系,迭代升级甬江人才工程,持续擦亮“宁波五优、人才无忧”服务品牌。

三、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支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新型工业化发展为引领,迭代完善“361”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聚焦新型工业化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市级财政安排15.2亿元,支持推动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及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迈向世界一流,大力培育人形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推进“2070”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继续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市级财政安排2.6亿元,支持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支持培育新质服务业,市级财政安排2.1亿元,发展壮大高端港航、科技服务、软件信息、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财会法务等服务业。聚焦未来产业“153”赛道,市级财政安排1.2亿元,支持培育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推动海洋经济能级跃升,市级财政安排0.6亿元,支持实施海洋经济倍增发展九大行动。

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稳外贸、稳外资

高质量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更好统筹“硬件”和“软件”、“走出去”和“引进来”、内贸和外贸、开放和安全,着力推进城市国际化。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战略枢纽,市级财政安排海铁联运专项扶持资金1.1亿元,支持打造国家海铁联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安排航空运输发展专项资金2.8亿元,支持提升空港口岸货物服务能级;安排促进航运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0.7亿元,支持做大做强航运服务业。提升新型对外贸易水平,市级财政安排外贸稳增长专项资金4.3亿元,支持深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迭代实施“百团千企万人”拓市场行动,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甬通全球”等活动,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覆盖面,更大力度开拓新兴市场。

五、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量力而行、稳扎稳打,面向常住人口深化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高质量办好各方面民生实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市级财政安排1.3亿元,迭代升级“甬上乐业”政策体系,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退役军人等就业服务保障。扩大“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市级财政安排养老服务专项资金1.3亿元,支持做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老年助餐、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等工作,推进养老机构改造提升;安排学前教育专项资金0.7亿元、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专项资金0.2亿元,支持打造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加大托幼一体化推进力度,优化多元托育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市级财政安排26.6亿元,加快推进“医学高峰”建设,支持实施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七大行动”,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院前急救水平,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市级财政安排7.8亿元,支持稳步提升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加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保障。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市级财政安排11.1亿元,支持推进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精心打造“悦享美好”“天一夜读”文化活动品牌,加快天一阁博物院南馆、奥体中心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高水平办好射击世界杯等国际赛事,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聚焦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市级财政安排10.9亿元,支持实施“千万工程”,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激励政策,支持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持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加快融入上海大都市圈,高质量唱好杭甬“双城记”。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健全转移支付体系,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推动财政资源向困难地区倾斜。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更大力度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地下管网管廊建设、老旧居住区宜居改造,加强区(县、市)毗邻区域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加强对口支援、区域合作和东西部协作。

七、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围绕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级财政安排19.8亿元,支持开展生态环境“双争双提创双优”攻坚行动,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市级财政安排2.6亿元,支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立与“双碳”目标相适应的财政政策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加大强制采购、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力度。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